看见-柴静
2021.05.21 Fri

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

  1. 白岩松有天安慰我:“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,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运。

  2. 旁边站着一个戴赭黄色头巾的维族老人,我还没来得及张口问什么,她忽然回身把我抱住,在我肩头哭了起来。我下意识的搂着她一耸一耸的肩膀,脸贴着她的脸,她的皱纹冻得冰凉。

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

  1. 离开的时候,我看到另一张病床上的小伙子,脖子上帮着一个痰巾,上面有一血秽迹,小腿露在被子外面,全是曲张的静脉。我们走过的时候,他连看都不看一眼。我停下来看他。他没有昏迷,眼睛是睁着的,只是什么表情也没有。日后,我在很多绝望的人脸上看过同样的空白。我想跟他说几句话,调查员举手制止了。

  2. 我一下子睁大眼睛,血管在颈上蹦蹦的跳。我摸着血管,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。或者就是活着。在所有的灾难中,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。

第四章 是对峙,不是反抗

  1. 像天贺这样柔善的胖子,如果能选,更愿意呆在家里跟金刚鹦鹉一起听交响乐,但他报告山西繁峙矿难,冒着漆黑的夜雨走山路进去,连个接应的人都没有。三十八位矿工死亡,被瞒报成二死两伤,遗体被隐匿或者焚毁。此事中有十一位记者收了现金和金元宝帮助隐瞒事实,被批露出来后,开会时领导表扬大胡子有职业操守,让他谈两句感想。他胖胖的一乐:“没人给我送啊。”大伙哄笑了事。
    事后他说起那个矿井,一百三十米深,罐笼到底时,一声巨响,他的膝盖一阵哆嗦,抬起头,看不见洞口的蓝光。“生和死真他妈脆弱,就这么一百米,这些人天天这么过,超负荷的工作。我难过的是,他们很知足,觉得这么比在地里种地强多了。”他拍到那些被藏得尸体遗骸,闻了被烧过的裹尸布,“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,就不可能为了几个钱把灵魂卖了。”

  2. 《红楼梦》里写贾宝玉讨厌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这句话,觉得市侩。我原来也是,一腔少年狂狷之气,讲什么人情世故?采访时万物由我驱使,自命正直里有一种冷酷。这跟流血的手指要不是来自亲人一样的同事,我恐怕也不会在意,他对我一句责备也没有,也正因为这个,我隐隐有个感觉,为了一个目的———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,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的心,也是另一种戾气。(柴静为了采访警察局长,同事托了警察同学的关系终于采访局长,而柴静却提问刁钻,咄咄逼人,不留情面,让同事很尴尬)

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,像水溶于水中

  1. 我问张北川:“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?”
    他说:“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,把生育当做性的目的,把无知当做纯洁,把愚昧当作德行,把偏见当成原则。”

  2. 生和死,苦难和苍老,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,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。
   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,像水溶于水中。

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

  1. 这些早就干枯失血的花瓣给我一个刺激,人是一样的,对幸福的愿望一样,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,只是她生在这儿,这么活着,我来到那儿,那么活着,都是偶然。

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

  1. “钱数这么小,很多人觉得失去它并不可惜。”我说。
    “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,你不抗争,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,人身权,财产权,包括土地、房屋。中国现在这种状况不是偶然造成的,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一个结果,大家会觉得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了与我何干,火车不开发票、偷税漏税与我何干,别人的房屋被强行拆迁与我何干,有一天,这些事情会落在你身上。”

  2. 陈丹青其他的学生都不再考了,他说:“我接触最多的情况不是质疑、反抗、叫骂,而是——这是让我最难过的,所有人都认了。”
    “怎么叫‘认了’?”我问他。
    他笑了一下:“我现在随便到马路上拉一个人来,你见到这个人,就知道他认了,从很深处认了。”

  3. 李刚说他非常意外:“不在预期当中”。
    “为什么?”
    他说:“因为老百姓在向强力机构发出疑问的时候,已经习惯了没有回应。”

第九章 许多事情,是有人相信,才会存在

  1.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,社会上这么多问题,改起来有很多惰性,怎么改?他说,让问题浮出水面,让它“不得不”改变。

  2. 你说得太天真,你能做的只有相信,却不能证明它的存在。

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

  1. 人们围拢的时候,表达的很可能只是一种情绪。

  2. 不能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化它。

  3. “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,别打着这个旗号,大家都是为了利益。”
    我原以为,这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,分为被欺凌的弱者和使用暴力的劫掠者。对他提供的信息进行印证后,我才发现,拍卖中被他劫掠的人有些确实不是单纯的受害人,他们最初都是要从中牟利的,而且牟的都不是正常的利益,只不过,在丛林法则下,大鱼吃小鱼,最后被吃掉了。
    那些向我们举报的人领头闹事,把一个厂长赶下台,焊上铁门不让厂子生产,私卖设备分了一部分钱,不久又把另外一个厂长赶下台,又分了一部分钱。等陈坤志把拍卖控制成交以后,他们以暴力相抗,拒不交地,把厂房和荒地拆成一个个格子租出去,又是一笔钱,都是这十几个人掌握了……这些人不是我出发前想象的受害工人阶级,没有群像,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穷苦人群体,只有一个一个诉求利益的人。
    我没克制住好奇,请每个人把遗书念了一遍,每个人都声泪俱下。

  4.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,才能保持自己独立性。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、不断怀疑、不断幻灭、不断摧毁、不断重建,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。或者说,煽动各种偏见互殴,从而取得平衡,这是我所理解的“探寻”。

  5. 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,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,我猜想柴静做节目、写博客时,常是热泪盈眶的。很诚实的说,悲情、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。自我感动取之便捷,又容易上瘾,对它的自觉抵制,便尤为可贵。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,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,在我们这,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,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,我们需要提醒自己: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。
    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,而自我感动、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,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。

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

  1. 是的,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,但那是出于生存。只有我们人类,是出于娱乐。

  2. 无论如何,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。死在路上的甲虫,它是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,像你一样喜欢太阳,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,现在,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,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。

  3. 如果我们对一只猫的死亡漫不经心,我们也会同样漫不经心地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。

  4. 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。

  5.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。善当然存在,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。歉意不一定能弥补,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,忏悔也许存在,也许永远没有,都无法强制,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。一个片子里的人,心里有什么,记者只要别把石头拦着,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,有就有,没有就没有。

  6. 斯宾诺莎: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。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,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,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,和心灵的软弱无力。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:不赞美,不责难,甚至也不惋惜,但求了解认识而已。

  7. 什么是真实?真实是很丰富的,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,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,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,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。

  8. 预设主题进行创作,是一种可怕的习惯。往往大家认为拍弱者,都要拍成高尚的,或者让人同情心酸的,但是,马宏杰超越了这种“政治正确”。《耍猴人的江湖》

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 唯有真与伪才是大敌

  1. 有一年他去日本 nhk 电视台,密密麻麻的中国影像资料。操作的小姐问他看什么?他说看东北。问东北什么,他说看张学良,“张学良调出来了,最早的是九一八事变三天后的九月二十一日,三十分钟,张学良的演讲。我记得很清楚,里面说了一句,委员长说,两年之内,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,他就辞职。这是张学良演讲里说的,我当时很受刺激。”
    他的刺激是,我们也是电视工作者,但没有这样的资料,“而且这三十分钟拿回来,谁也不把它当回事”。
    他跟我说:“是林语堂还是陈寅恪说的,这个民族有五千年历史,非常了不起。他说,不管怎么个混法,能混五千年就了不起。我觉得他一针见血。这个民族浅薄,没有文化,不重视历史。我说这个话就不怕得罪谁,就这么浅薄。

  2. “我对电视台的使命和节目编排没有什么想法,我也不愿意想,因为那样会耽误我干正事。我有那个时间,就能多采访一个人,多整理一些材料,这样可能更有功德。我现在想,我 2002 年为什么会得病,就是老想不该想的事,现在为什么快乐,就是不想那些事,只想怎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,这一点可能更重要。”(有一位同行请他谈一下对当下电视台纪录片的看法)(崔永元)

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

  1. 照片是山西省林业厅对外发布的,我们采访新闻发言人关克:“你们对外发布虎照时有什么依据?”
    关克说:“我们没有鉴定记录,也没有开论证会,但我们的结论是真的。”
    “为什么政府部分只发布一个结论而不发布依据?”
    “我们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做的。”
    “那面对质疑,为什么不重新组织调查和鉴定呢?”
    “只有民间的质疑啊,没有上级部门疑问。”
    “政府不是首先要面对公众吗?”
    “那我回答不了。”
    “你怎么看公众的疑问?”
    他说:“连国外的专家都没说是假的,这些人就是不爱国。”

  2. 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,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,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。

  3. 2012 年四月,周正龙出狱,对媒体说,要用余生上山寻虎。

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

  1. 我说怎么了,他说的非常委婉,生怕伤着我:“你太流畅了。”
    “你是说我太刻意了?”
    “你准备的太精心。”
    “嗯,我倒也不是打好底稿,非要这样说的。”
    “不是这个意思,我当时看到你的编导蹲在地上给你举着话筒,心里就咯噔一下。他还给你递着这些东西,我就觉得不舒服,这么大的事儿发生了,不该有这些形式和设计。其实那些东西放在地上,也没有关系,或者,你停一下,说,我去拿一下,更真实。”
    史努比委婉的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是一句话:“你是真的么?”

  2. “就在两个大石板底下……”
    我蹲下,听见他说:“她说叔叔,你救我。”
    他呓语一样:“我说我会救你的,可是我搬不动啊,我喊了,我疯了一样的使劲,我搬不动啊柴静,我只给了她两个大白兔奶糖。”他转过头来,脸憋得青紫,啃咬着自己的拳头,要把什么东西堵住,再这样他会憋死的。
    我把手放在他胳膊上,像拍婴儿一样拍着。
    他的喉咙里像是突然拔掉塞子一样,哭声仰面向天喷出来:“只有两个……糖……啊……”
    我没带纸,兜里只有皱巴巴的口罩,我拿出来,把铁线抽了,给他。
    他攥着,拧着,也不擦脸,头上全是青筋。
    我们俩盘腿坐在空空的水泥地上,头顶是三楼灯泡昏暗的灯。他大声哭号,我默然坐着,身边常常有人走过,没人奇怪,也没人注意。他们已经看得太多。

  3. 回到家里,等待我的是一叠叠的账单和空荡荡的冰箱。去超市买东西,我会完全迷失……一群女孩一边喝着水果颜色的饮料,一边谈着化妆品和电影,我看见她们的嘴唇在动,看见他们灿烂的笑容和挑染的头发,我不知该说些什么,我会低头看着自己的靴子,然后看到上面的血迹。(记者,做灾难和战争的报道)

  4. 挖墓穴的农民在边上抽烟谈笑,生老病死在这片土地是平淡的永恒。我坐在棺木边的地上,手里攥一把黄土,天上白云流过。

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

  1. 如果已经理解,然后再去跟他们说一句话,跟反感而去说一句话是不一样的。

  2. 我又问了几个问题,问到他为什么到农村来,他说:“城市人思考的速度好快,我跟不上。”
    “那个快会有问题吗?”
    卢安克说:“我就是跟不上。他们提很多问题,我没办法思考,慢慢的来,他们早就已经到下一个话题了。”

  3. “……我们去那孩子家,那时候正烧火。你说你冷了,他很认真的,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来给你取暖。后来他发现,你是有目的的,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,有做事情的镜头,有火的光,有等等这样的目的。他发现的时候,就觉得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,他就不愿意接受你,而你要他带你去菜地看,他不愿意。”

  4. “目的是好的,但是是空的。”
    “空的?”
    “空的,做不了的。如果是有了目的,故意去做什么了,没有用的,没有效果,那是假的。”他的声音很慢,我从没听过一个人在镜头面前的语速这么慢。
    “你是说这样影响不到别人?”我喃喃自语。
    “这个很奇怪,想影响别人,反而影响不到。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,他们才不接受。”
    “很多时候我们的困难是在于说,我们是……”——不,不要说“我们”了,不要再伪装成“我们”来说话了,……我们是成年人,这些经验成为一种障碍,我能够意识到它,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。”
    “把学生的事情当成认真的,自己的事情不要有目的,我觉得就可以。”

  5. “因为我最大的恐惧就是跟别人不一样,我会被挑出来站在什么地方。大家说,看,他跟我们不一样。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恐惧?”
    “以前我不想见记者,不想给别人看到我做的事情。后来我看到曼德拉说的一句话,他说,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,把它隐藏起来,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。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,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,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。因为这句话我才考虑接受你们的采访。”

  6. 我们在路上多见到醉汉,卢安克说他曾经反感这里的人总是喝酒,后来他理解这些成年人,跟打打杀杀的孩子一样,“情感得不到发挥,生活不允许,如果太清醒,他难受了。”

  7. 我问:“可是就连在你身边这些小男孩的身上,我都能看到他们对人本能的一种喜爱或者接近,这好像是天性吧?”
    “他们属于我,跟爱情的那种属于我是不一样的。一种能放开,一种是放不开的。”
    “能放开什么?”我还是没听明白。
    “学生走了,他们很容易就放开了,没有什么依赖的。但我看电视剧上那种爱情是放不开的,对方想走很痛苦的。”
    “你不向往这种依赖和占有?”
    “不。”
    我可以从智力上理解这句话,但人性上我抵达不了。我问:“这样的自由你能承受吗?”
    他微微一笑:“我愿意。”

  8. 小时候,他跟双胞胎哥哥都很内向,不管别的小孩怎么欺负,都不反抗。他写过:“这些痛苦也不是没有用,从痛苦的经历中我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。”

  9. 事后他写:“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,失败得非常严重。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,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,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哪种人,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。”

  10. “如果自己作为老师,想象学生怎么样,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,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。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,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之间,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。”
    “我们平常接触的很好的老师也会说,我想要一个有创造力的、有想象力的学生,难道你没有吗?”
    “那学生做不到,他会不会放弃呢?会不会怪这个学生?”

  11. “我以前考虑过很多方法,最后放弃了,方法都没有用,总是想着这个,没办法真正去看学生是什么样子的,如果很开放地看得到,很自然的就会有反应,适合学生的反应,而这种反应学生很喜欢,很容易接受。”
    我说:“那很多人觉得,你只是一个生活中陪着他们的人,你并没有在教育他们啊?”
    “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,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。”
    我憋不住,直接问:“那这个孩子说你死跟我有什么关系,这话你听了不会感到不舒服吗?”
    他笑了一下,脸上纹路很稠,说:“我把命交给他们了,不管他们怎么对待我,我都承受了。”

  12. “他们说你太温柔了,如果凶一点会更好。”
    他说:“有的人他没有承受能力,别人骂他,或者对待他不好,他承受不了,所以他必须反应,本来不想打人,但因为受不了就必须打人。他控制不了自己,就是心理不自由。”
    所以他说:“我像接受淋雨一样,接受他们带来的后果。”
    “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,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。”
    “文明,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。”

  13. 我问过卢安克:“你写过,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,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。怎么叫‘太着急了’?”
    卢安克说:“来不及打好基础,就要看见成果。”
    我说:“会有人觉得那就太漫长了。”——那人就是我,那人就是我。
    他说:“小学老师教了一批一批,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。”
    “如果想改变中国的现状,然后带着这个目的,做我做的事情,那我不用做了。幸好我不是这样的,我不想改变,我没有这个压力。”
    “如果不是为了改变,把我们做什么?”
    “当然会发生改变,改变自会发生,但这不是我的目的,也不是我的责任,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。”
    “改变不是目的?”我喃喃自语。
    “它压着太重了,也做不到。”他说,“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,他会自己发生。”
    我问:“你原来也有过那种着急想要改变的状态,怎么就变了,就不那样了?”
    “慢慢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样子,理解了就觉得当然是这样了。”
    “你对现实完全没有愤怒?”
    “没有。”
    “你知道还会有一种危险是,当我们彻底的理解了现实的合理性,很多人就放弃了。”这是我的困惑。
    “那可能还是因为想到自己要改变,所以没办法了,碰到障碍了,就放弃了。我也改变不了,但也不用改变,他还是会变。”
    “那我们做什么?”
    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。”

  14. 我曾以为卢安克有信仰,我直接问了,他笑了一下,说:“为了自己的灵魂和需要向神倾诉吗?太自私了吧。”
    他明确的写过,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,是一种提出条件的思想——“如果我做什么,就得到什么结果”,这是一种“教育上的误会”,想要影响人类的精神,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的策略是无效的。

  15. 节目播出后的那个暑假,有三所大学和几十名志愿者去班列小学给学生补课,搞晚会,来来去去。卢安克说,学生“被忘记”的状态改变了,成为“被关注后又被忘记”。他在博客上写:“请你先弄清楚:你是不是只因我才想来?是不是期待着看到什么?如果是,你面对学生就不是真实的,对学生不可能是纯粹的,所以你也就会被他们否认。如果你仅仅是为了学生,你也不一定需要选择一个已经有志愿者的学校。”

  16. 他写过:“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,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。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。”

  17. 他一再说:“很多人需要我告诉他们一个怎么样才正确的生活,但我真的没有办法告诉他们。假如我知道那么多,这些积累的知识也只会阻碍我的行为。如果一个老师不理睬自己的感受,仅仅根据知识去做,这会让学生感到虚假。怎么会有対和错的事呢?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做,这就是对的吧。”
    他写过,“感受”不是欲望和情绪,没有“要达到什么”的动机,只是“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”。卢安克要的不是别人按他的生活方式,恰恰是要让人从“非人”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,成为独立的自己。人们不需要从他那里寻找超我,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。

  18. 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。其实,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,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。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,因为这样,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心。

  19.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,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,它永不停止,“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,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,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。”
   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

  20. 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,要求死亡,但死亡来到这一刻,你感到的不是满足,也不是为他的残酷而惊骇,而是一种空茫?它让你意识到,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?就是一切的发展,一切的可能,结束了。张妙死了,药家鑫死了,但如果只是死,结束了就过去了,那就是白白死了。

  21. 每一个犯了错的人,别人都有权利把你以前的言论拿出来印证你。
    就是我真的是对真实的人生缺少……我连敬畏都没有,就是缺少大量的认识(高晓松)

  22. 上世纪三十年代,吴经熊曾是上海特区法院的院长,签署过不少死刑判决。他在自传中写道:“我当法官时,常认真的履行我的职责,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。但在我内心深处,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: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。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,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,要他原谅我这么做,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,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。我觉得像彼拉多一样,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,免得沾上人的血,尽管他也许有罪。唯有完人才有资格向罪人扔石头,但是,完人是没有的。”

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

  1.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,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,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,能够独立思考的人,能够记录真实的人,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,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,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、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,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,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。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,我们才能说,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。

  2. 湖在脚下,乳白色清凉的雾里全是青草的味儿。没有人,听很久,茂密的草丛深处才听到水声。水无所起止,只知流淌,但总得流淌。山高月小,它要滴落,乱石穿空,它要拍岸,遇上高山峡谷,自成江河湖海。此刻这水正在平原之上,促急的劲儿全消,自顾自的缓下来,一个温柔的转弯推动另一个温柔的转弯,无穷无尽,连石头都被打磨得全是圆润结实,就这么不知所终,顺流而去。

检测到页面内容有更新,是否刷新页面